面临的挑战
飞哥做自媒体,持续创作几年,积累了一批读者,平时能接些广告。他想做付费社群,期待有更高更稳定的收入,并且与读者连接更紧密。琢磨许久,却被飞嫂泼了凉水。飞嫂认为,要做付费社群,得先解决一些挑战:
- 挑战一是,足够大的用户基数 x 高转化率 = 成功的付费社群。现在用户不够多,大概率做不起来,不如不做;
- 挑战二是,与其收费,不如扎实做好服务。付费社群挣的钱不多,反而显得在割用户韭菜,没必要;
- 挑战三是,运营要四两拨千斤,低成本服务大量用户,但付费社群运营太重、太复杂,成本高——时间和精力都要大量投入,不值得。
他们就这些挑战讨论过几次,没能达成一致,飞哥有点苦恼。同类问题,或许你也有。
恰好,付费社群,是我最近七年持续在做的事。我们的产品叫“知识星球”,Slogan 是“连接一千位铁杆粉丝”,这来自凯文凯利的一句话:任何创作者,只要能获得一千位铁杆粉丝,就足够生计无忧,自由创作。
知识星球为创作者提供了连接粉丝、知识变现和社群管理的工具。知识星球里,有七万社群,三千万用户。在服务创作者的过程中,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,能从所谓“上帝视角”,回答这些问题。
五哥的摄影小课堂
举个轻松休闲的例子,我是摄影爱好者,加入了知识星球里一个摄影社群,叫“五哥的摄影小课堂”。
五哥和八老师两口子,都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的特邀摄影师,之前的日子,每年领着工资在世界各地拍摄半年,自己随心所欲游玩拍摄半年。
疫情期间,五哥闲着也是闲着,就创建摄影小课堂。当时五哥甚至没有微博账号,从零开始,写微博、做直播……半年下来,五哥主推,八老师助力,朋友们帮忙,通过微博、公众号、朋友圈,转化了上千位付费用户,大家玩得其乐融融。
他们每天讲点拍摄修图技巧,说说照片背后的思想,或给大家布置作业并做点评。社群里,大家都是同好,聊旅游聊摄影聊器材聊生活,很惬意。
对他们来说,这个社群不算难做。对我这个社群普通一员来说,却极有价值——学了摄影,交了朋友,还在心里播下了一颗诗和远方的种子。
简单回应这三个挑战
用这个例子,尝试回应上面的三个挑战:
- 用户不够多怎么办?毫无疑问,现有用户越多,启动项目时势能就越大。但用户数量不够,也不是没办法。设计好冷启动的路径,用内容、玩法、活动共同推进,是能起步的;
- 挣不到钱吗?做好知识星球,有机会超过一般职员的全职工作收入。在知识星球里,甚至有不少社群以公司主体运行,年收入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。运作付费社群,能支撑一家小企业的生存,并为后续发展找到更好机会;
- 服务成本高吗?知识星球里,有许多好社群,其实是星主个人在业余时间运营的。他们采用的方式,叫“社群共创”——不是自己苦哈哈地写内容,而是设法培养出好的交流与互动氛围,鼓励提问、鼓励分享、组织打卡、布置作业等。方法千千万万,核心精神是:共创。大家玩到一起之后,氛围好了,作为星主,就可以轻松一些——只要你懂正确运营,社群服务可以很简单。
但是,这个回答还不够好,我想尝试再推进一步,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你,做付费社群的价值。
付费社群是企业的核心资产
我们先回到春秋时期,孔子说过: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意思是:但凡带着十条腊肉来拜师,我没有不教的。在抱怨孔子“嫌贫爱富”之前,我们可以先想想,孔子为什么这么做?这种“带着十条腊肉拜师”的机制,是不是和现在付费社群——看似简单粗暴的“拿钱筛选”有点像?
你看,咱们的至圣先师孔子,其实是付费社群的早期玩家呢。
我一直有个观点——付费社群是企业的核心资产。
一家企业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?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:品牌。那么,想深一步,品牌的背后是什么?
是关注与信任着这个品牌的人,一个人相信,成不了品牌,一群人的信任,才能造就品牌。这群人的集合,就是社群。而付费社群,就是愿意“自己掏钱”和品牌站在一起的这群人,更是核心中的核心。
营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“销售漏斗”模型——要达成一个销售过程,需要经历注意(Attention)、兴趣(Interest)、欲望(Desire)、记忆(Memory)、行动(Action)的过程,每一步都在“减少”。
切换到知识和内容场景下,这个漏斗可能是:免费开放内容平台(比如微信公众号、微博)、免费私域(微信群、QQ 群)、付费私域(付费群、知识星球)、私董会等……
一路往漏斗底部走,我们都是在做减法,是在寻找业务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,是在一寸宽一公里深的领域里深挖。
聊到这,一个灵魂之问出现了:这漏斗,从上往下,90% 甚至更多的用户都没了,这种“越做越少”的生意,能长久吗?
生财有术社群带来的启发
这是个好问题。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再举一个叫“生财有术”的付费星球做例子:
创业者亦仁最初并不是大家眼中的“大 V”,起步做付费社群时,公众号仅有一千多关注者。那么,他是怎么开始的呢?
第一步是从少到多——通过合适的主题,爆款冷启动,获得更多用户。
他选择了“生财有术”这个赚钱主题——虽然赚钱这个话题很多人觉得庸俗,但这是成年人避不开的话题。靠本事赚到钱,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,很值得骄傲。这个主题可以说是:人人在意,事事相关,并且大多数人都有话可说。
开始没用户怎么办?他的冷启动并不复杂——从无心插柳写出的一篇爆款文章,走出了第一步。那篇文章让大家意识到,机会来了,亦仁看得见、看得懂、说得清,而且还有执行力。文章出来后,得到了大量转发——这就有了流量,冷启动很成功。
第二步是从多到少——启动付费社群,找到最精准的用户群。
流量来了,怎么接?他就势启动付费社群,过滤出一批最有执行力,调性一致的用户。
用户少了,服务也就能更贴身、更有针对性。
他的社群玩法足够丰富——比如每加入 100 人,星球涨价 100 元,制造早加入、早赚到的紧迫感和快感;再比如鼓励分享,如果内容被加精华,就退门票钱,贡献越多,回报越大;比如社群分销,推新返现。
他还用活动带信任感——比如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嘉宾做分享;比如征稿——请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;还比如,他们盯着行业风向组织大家一起做项目——视频号运营、跨境电商等等;再比如,做线下接头的“龙珠夜话”,给小伙伴们更多连接机会。
最后一步从少再到多——有了足够的连接与信任,社群内的伙伴们主动热情地推荐,创造出大量合作机会。
到现在,生财有术这个社群已经成为一家几十人、盈利的创业公司的业务基础。
近四万名“同道中人”付费加入,促成了社群里的许多创新、创业与合作——有一万一千多主题,四百多高手分享过内容,在三十四个城市办过活动,甚至还孵化了几个创业公司。
这个过程,是不是有点像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还是山的过程?这就是螺旋式上升,这个过程,就是商业的逻辑,成长的逻辑。
漏斗和扬声器
生财有术的例子,很好地演绎了从少到多、从多到少、从少再到多的完整过程。
OKR 管理强调的关键点是聚焦——如果目标太多,往往就会淡化焦点。
这也是乔布斯说的:创新意味着对 1000 件事说不。或者张小龙谈起需求说的:对于新点子,99% 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。
无论是长期应用 OKR 的 Google、字节跳动,还是强调做减法的 Apple、微信,他们的减法,将组织和产品的价值越做越少了吗?并没有,反而他们都在越做越少的同时,将价值、用户、收益做到无比的丰沛。所以,其实这个漏斗图还可以这么看:
将漏斗倒过来看,其实是个扬声器。当你有了业务中最本质与核心的一批用户时,你就可以将漏斗翻过来,发出你的声音,做大你的影响力。
还是拿“生财有术”社群来说,最初社群创建时只有几千人,运行至今积累了四万付费用户,进行过大量创新的尝试,找到了更多的合作伙伴与投资机会。
正如巴菲特说的:人生就像滚雪球,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。在付费社群的运营前,重要的是:首先选好一个值得你长期投入的方向——所谓很长的坡;然后开始积累能够继续势能的力量——所谓很湿的雪。只有这样,才能雪球越滚越大。
短时间内,你也许看不到什么效果。把时间拉长,我保证,你将看到自己能到达的新高度。
回到原点
我的经验和观点讲完了,可以总结一下:
第一:用户少也能做付费社群。付费社群的精髓不是用户数和转化率,而在于找到最在意你的那些用户,和他们交朋友,一点点积累;第二:付费社群能挣到钱,且将是你的核心资产;第三:值得投入更多时间、精力,帮社群成员解决问题,和他们达成信任。
知识星球里,有一位星主说过:
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。
绝大多数时候,你不需要一个 App,不需要一个小程序,不需要一个公众号,不需要一个微商城,不需要写干货文章,不需要一个社群,甚至什么所谓的个人品牌、IP、运营技巧,通通都不需要。你只需要一个装满 5000 个(也许几百个)信任你的人的微信号。
忘掉套路,忘掉运营技巧,忘掉工具。
跟他们做朋友,帮他们解决问题,卖有价值的东西给他们,持续地做。
是的:跟他们做朋友,帮他们解决问题,卖有价值的东西给他们,持续地做。这是做社群的根本方法,工具不重要,信任才重要。
最后——如果你要做付费社群,而且还在寻找趁手的工具,我推荐知识星球。
« 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