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同事每天一个人做内部直播,今天轮到我,我认真地准备了材料。
我学习摄影的一些体会
我认真学习摄影有两年了,分享一下我的心得,关于摄影,我理解有几个进阶——或者说几重境界:
- 基础技术。就是光圈、快门、ISO、景深这样的基础知识,加上光线、构图这样能够用于实操的概念,知道基本的美丑概念,加上对你手里设备基本操作的了解——这个阶段可能会有很多抱着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想法的人,像我这样沦为了器材党;
- 学会观察。不同人在同一个现场,可以拍出不同感染力的作品。到这时候,应该要明白拍摄其实就是把一个场景放进一个框里二维化,那么——从哪个角度拍(要不要围绕着主体绕一圈或者绕很多圈看看)、离多远拍(前进一步或者后退一步效果会有什么变化)、从哪个高度拍(仰视、俯视、平视)、在哪个瞬间按下快门……这一切的选择,取决于观察力;
- 大量实践。了解了基础技术,学会了观察,不代表在发生值得记录的瞬间时,能够准备好——任何“机会”背后都是大量练习、实践、准备、试错之后的结果。把基础技术变成肌肉记忆,把观察能力变成本能。这一步永远没有尽头;
- 渴望表达。其实这是最重要的,任何艺术家想要拿出站得住脚的作品,应该有非常丰沛的想表达的情绪,然后找到了合适的创作工具——可能是文学、音乐、绘画、舞蹈……如果作品还有其独到之处,而且创作者的表达和大量受众有了共情——这可能除了天赋,还真的需要运气——那作品就有机会传世。
理解了这些,可能有助于理解一些困惑——比如我在学摄影过程中产生过的一些:
- 徕卡 M 功能很少(没有自动对焦、性能差、重、人体工学设计差、无翻转屏、挑卡……),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:我现在觉得它好的地方是——可以逼一个人掌握好基础技术,甚至逼他学会观察,否则甚至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拍不出来。以及它的手动对焦如果掌握了,形成肌肉记忆,在大多数普通拍摄场景下够用了;
- XX 用自动相机(手机)也照样出摄影集:极少数人靠天赋,那是老天爷赏饭吃,他们不用大量实践,就有了牛逼的想法要表达,而且视角独特,这种情况下,什么技术啊设备啊都是次要的。但绝大多数人最好都别奢望自己是天才——能赌对的几率实在太低了;
- XX 的照片都什么玩意儿,我随随便便都能拍出来:那可能是你没看懂人家想表达的是什么——人家也没义务帮你明白,反正他表达了,爽了,还有人认。至于我们这些读者,看得懂看不懂,服气不服气,作者一点都不关心……或许他成名前也关心,但成名之后,就有了更大的表达自由。
介绍几位摄影师
寇德卡
1968年,拍摄了苏联入侵捷克的《布拉格之春》,《流放》记录了他的流浪生活,《吉普赛人》里他和吉普赛人一起生活了很多年。
他说:
你不需要太多东西,你就可以活着。
在你的生命里你唯一拥有的是时间。我不想浪费生命里的任何时间,我想拍照。我从来没为任何人工作。我从来不接活,也不为钱而拍。我拍照只是为我自己。
我以最低要求的方式生活,我不需要太多东西:一年只需要一个好的睡袋,几件衣服,一双鞋,两双袜子和一双手套。
对我来说,重要的是我能去做。我一直在不停的工作,但拍出的好照片实在很少。我不觉得我是一个好摄影师,我觉得不管什么人,如果他像我这样努力,一定能达到我的水准。不过我之所以工作,不是为了证明我的才气。我几乎天天拍,除非天气冷得不能以我这种方式旅行,像现在的这个季节就不行。我拍的东西有时候还不错,有时候很差。但我相信,时间久了,总会有些好东西出来,这一点我并不操心。
薇薇安·迈尔
- 职业是保姆,留下了十五万张底片,绝大多数都没有冲洗——也就是她自己没看过;
- 八十多岁孤独地去世后,作品才偶然地被发现并传播;
- 纪录片《寻找薇薇安·迈尔》里记录了对她的研究。
有可能,她就是单纯地喜欢拍摄。
荒木经惟
- 出版了 500 本以上的摄影集,无所不拍——在一定程度上,他就是摄影本身,他就是照相机……
- 他与妻子的私生活,亲人的离世,什么都能成为他的拍摄内容;
- 老了,一只眼睛失明了,还到处晃悠拍照……
最后
用安塞尔·亚当斯的一段话结尾——不仅摄影,其他创作也这样,做产品也这样,创业也这样。
我们不只是用相机去拍照,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,看过的电影,听过的音乐和爱过的人。
« 首页